中国古代有位“商圣”,名叫范蠡。
他不仅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还在退隐之后,三次经商三次致富,声名远播。
其中一桩生意,至今都值得我们每个做生意的人深思。
他从沿海把盐运往内地。
盐是老百姓每天都离不开的必需品,他却选择“贱卖”,甚至不赚钱。
为什么?
因为他懂得一个道理:老百姓的钱,不该靠狠赚。
这是生意,更是人情。
穷人用的是血汗换来的钱,赚多了,伤的是人心;
赚少了,赢的是口碑。
但范蠡并非来做慈善的。
他在运盐的同时,夹带海鱼、珍珠、珊瑚等稀有海货,专卖富人。
这些东西,只有富人买得起,也愿意高价买。
他靠卖奢侈品赚钱,靠卖必需品积德。
这就是范蠡的高明之处:
- 穷人有盐吃,感激他;
- 富人得宝货,愿意为他买单;
- 他自己,不仅赚钱,还赢得了“仁商”的名声。
久而久之,名声带来信任,信任带来生意,生意带来更大的财富。
他用一个不起眼的“亏本买卖”,撬动了整个正向循环。
一句古训,道破天机:
“利不可独,谋不可众,名与利,须两全。”
换句话说:
会赚钱,不如会“取舍”;赚利润,不如赚人心。
反观今天,多少人做生意反着来:
- 卖刚需产品时下狠手,
- 对富人小心翼翼讨好,
- 把“高价低质”当套路,
- 把“只赚快钱”当目标。
结果呢?
赚了一时的钱,却输了长远的信任。
赚得再多,也站不住脚,更走不远。
范蠡教给我们一个最顶级的赚钱逻辑:
✅ 有钱人的钱,要赚得值;
✅ 普通人的钱,要赚得稳;
✅ 弱者的钱,不赚也罢。
这不是“格局大”,而是眼光远。
懂得留下好名声的人,终究会赢得大财富。
写在最后:
会做生意的人,靠产品;
会长久赚钱的人,靠人心。
生意的尽头,是“道”。
范蠡,早在两千年前,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。
看完范蠡的故事,你觉得今天还有哪些商人,也在用这样的思维做生意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我会认真看每一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