📚 金金小商学院
用身边的小事,聊聊赚钱的大智慧
最近重读巴菲特传记《滚雪球》,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——
少年巴菲特小时候从爷爷的杂货铺进了几包口香糖,每包5根装的那种,进价3美分。他把整包口香糖放在托盘上,在街头以5美分的价格卖给邻居。
有一次,一位邻居想只买一根,巴菲特拒绝了。他坚持整包卖,不愿承担拆开的风险。他说:“要坚持原则。”
这个细节看似简单,其实透露出巴菲特从小就有风险意识、规则感和长远思维。我觉得这就是“投资天赋”的早期体现。
我随口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儿子听,问他:“如果是你,你会拆开卖给那位只想买一根的邻居吗?”
他想了想,很认真地回答:“不会。如果我拆了一根,后面的人就不会想买整包了,反而更难卖。”
我点点头。儿子的回答和小巴菲特如出一辙,挺让我欣慰:这个孩子好像有点“做生意”的天分。
但这时,我老婆在旁边听到了,对我们这对“保守派”父子提出了质疑:
“为什么不拆?我会拆开,一根卖2美分。两根就能收回进价成本,剩下三根我再整包加1美分卖出去,反而赚得更多。”
哇,她这一说,我一下愣住了。
仔细一想,这倒是价格歧视的典型应用:针对不同的客户,定不同的价格,实现利润最大化。
一个简单问题,背后是三个思维模型:
✅ 儿子 & 小巴菲特:原则优先
- 坚守规则,规避风险
- 拒绝短期利益干扰
- 更接近“价值投资”的思维框架
✅ 老婆:灵活变通,精打细算
- 抓住每一个细分需求
- 利用价格策略放大利润空间
- 是典型的“零售型商业智慧”
✅ 我的选择:灵活中有规则
如果是我,我可能会设置一个限制:
拆包可以,但最多只拆两根。之后就不拆了。
- 这样既满足了一部分“只想尝一根”的客户需求
- 又保留了整包出售的机会,不影响剩下的价值
- 更重要的是,这教会孩子一个词:变通
这场小讨论,最后演变成一堂“家庭商学院”的启蒙课。
其实,小朋友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这些小事情,往往就藏着很多商业、行为、甚至心理学的基本逻辑。
比起灌输大道理,不如用这些真实的、具体的问题来引导他们思考:
- 什么是客户?
- 价格怎么定?
- 我们要不要因小失大?
- 利润和规则之间如何权衡?
这些,才是未来更重要的能力。
最后抛给你一个问题:
如果你是卖口香糖的小孩,面对有人想只买一根,你会怎么做?
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答案。我们看看大家会站在哪一派:
原则派、利润派,还是灵活派?
如果你喜欢这样的“小事大思考”,欢迎关注我,更多故事正在路上~